当下,就在农民热衷于撂下土地外出打工挣钱时,南和县闫里乡北庄村的农民李玉修却反其道而行,承包起1000多亩土地“划地为营”安安稳稳地当起了“农场主”。由于他思路开阔、瞄准政策、眼盯市场,肯下科技成本,仅2013年,老李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上百万公斤,靠种粮挣到了上百万元,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这项殊荣在全市也是唯一。
年过六旬的李玉修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2007年,他看到村里年轻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不少土地撂荒,他心里是又着急又心疼。当年,他就通过流转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土地,通过深翻耕巧施肥,次年小麦、玉米亩产均超过了400公斤,当年就挣到8万元。几年下来,尝到种地甜头的李玉修承包的土地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100亩,还成立了合作社,搞起跨村承包。
规模种植是成功的关键,这与节约投入和效益提高有关。李玉修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散户种地,浇地每度电0.84元,收割小麦每亩30元,收割玉米每亩100元,播种每亩20元,而搞规模种植后,自己投入上变压器,浇地每度电只要0.675元,收割小麦每亩能省20元,收割玉米每亩省41元,播种每亩省10元,平均每亩共能节约投入160元,差距显而易见。
老李还有提高产量的一招,就是肯向科技要效益。2012年,县农业局免费为李玉修提供了一套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只要将药剂溶于灌溉水中,一人操纵机器,就可完成千亩农田的灌溉、喷药作业。2013年,老李又通过合作社与石家庄农科院进行了长期技术合作,聘请专家育种、繁育及研发,还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推翻了以前种地‘两眼一抹黑’的旧模式,咱也能从土地捞着金山银山了,2014年我计划把土地承包发展到300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