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要靠不懈追求
从开始办学时仅7名学生的家庭课堂,发展到目前在校生2700多名的寄宿制民办学校;从租地35亩开始种树,发展到目前拥有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的现代苗木公司——8岁起卖菜、25岁办学、37岁种植苗木……1岁多就因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致残的肥乡县卜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卫昌,走出了一条办学、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成功之路。 刘卫昌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奋斗。他说,好日子要靠不懈追求。 种苗木闯出为民致富路 日前在村里见到刘卫昌时,他正忙着准备一段铁路两侧的绿化竞标。“共4000亩地,分成四个标段,铁路方面提供10年免费用地,绿化工作全部由苗木公司负责,走的是政企合作的绿化模式。”刘卫昌说。 刘卫昌种树,起步于2003年。“肥乡县地下没有资源,要致富,就得做好土地的文章。”刘卫昌说。那一年,他租了35亩地,试着发展苗木产业。“当时每亩地每年租金500元,5元一株买的国槐树苗,经过几年生长,2007年一株卖到25元。”看到希望的刘卫昌,2007年创办了肥乡县曙光苗木园艺有限公司。 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的屋顶花园、德国馆的墙壁种树,给刘卫昌留下深刻印象。从上海返回后,刘卫昌开始大规模发展苗木种植。 短短几年,刘卫昌流转土地达到1.3万亩,种植国槐、法桐、白蜡等苗木40多个品种650多万株,辐射全县170多个村庄、2300多农户。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肥乡县流转土地在100亩以上的苗木公司达到30多家,合计流转土地4万多亩。 目前,刘卫昌任董事长的河北卫昌苗木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家苗木企业,在北京、保定、衡水等地有28个基地,去年年底已经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全国共有4家苗木上市公司,我们争取成为第五家。”刘卫昌说,目标是把肥乡县打造成中国的国槐之乡、苗木之乡,让群众富起来。 办学校照亮孩子未来希望 苗木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刘卫昌更看重的却是办学。在卜寨村,由他任校长的肥乡县曙光学校,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在校生达到2700多名。 作为一名农村残疾人,刘卫昌格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1991年,还在参加函授学习的刘卫昌,发现村里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上学,一打听,原来这些孩子没考上初中。恰在那年5月,一场大雨将刘卫昌家的菜地淹没,蔬菜绝收。“当时就动了办学的念头。”刘卫昌说。 刘卫昌把家里准备给他结婚用的三间房当教室,办起了“曙光学校”——为失学儿童送去曙光,点燃希望。其实当年只能叫家庭课堂,因为只有7名小学六年级的辍学儿童。一年后,7名孩子全部考入初中,其中两人升入重点中学。1992年他招了50多个孩子,1994年达到300多人,还办起了初中,1995年达到500多人。 曙光学校实行寄宿制,留守儿童目前就有860名。深知农村求学与生活的艰难,刘卫昌对办学格外严格,注重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生大多考上了邯郸一中、邯郸四中、肥乡县一中等重点学校,有的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重点高校,为农村孩子点燃了大学梦。 1996年9月,曙光学校创办了肥乡县第一个特教班。在这里,孤儿、残疾人免交学费,单亲孩子半费,22年来,曙光学校免费培养残疾学生180多名,其中有82名学生是聋哑人,累计帮扶资金150多万元,救助贫困生630多名。 靠就业让残疾人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残疾人,刘卫昌深知这一群体的痛苦与艰难,更懂得他们内心的自立自强。“残疾人需要的是尊重,盼的是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刘卫昌说。 为帮助残疾人就业,刘卫昌将花卉、苗木、养殖等全部作为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门岗、保洁人员等岗位,只要残疾人能干的都用残疾人。他还专门投资230多万元建起鸽场、兔场,发展林下养殖业,招聘的工人全部是残疾人。左腿残疾的肥乡镇龙堂堡村民张忠德告诉记者,在鸽场上班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个工作,他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很满足。目前,300多名残疾人或其亲属在刘卫昌的公司实现了就业。 为帮助残疾人创业,刘卫昌送资金、送技术、送项目,免费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在刘卫昌苗木花卉基地上班的该县旧店乡温庄村残疾农民温来的夫妇,学会了苗木管理技能。在得知他们萌生了创业的愿望后,刘卫昌帮助流转土地120亩,帮助他们做起了苗木种植。 2004年,刘卫昌当选卜寨村村委会主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他带动20多户发展起苗木种植,并将50多人安排到自己的公司工作。作为肥乡县农民企业家协会会长,20多年来,刘卫昌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价值累计达200多万元。目前,投资200万元建设的培训中心即将投用,既作为残疾人培训基地,也使肥乡县3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联合起来,信息、资源共享,共同致富。 |
关键词:家庭,课堂,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