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河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是典型的旱作物农业区。该县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有自己的方式。
一是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升粮食产业。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夏秋水为春夏用,改该亩产300~400斤的低产小麦生产为亩产800公斤的玉米生产。目前全县掌握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农户达3.76万户,种植面积达35.6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834公斤,户均增收6769元,人均增收1272元。
二是充分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不仅促进了粮食的大幅增产,也带来了更加可观的玉米秸秆,彻底改变了以前单一种小麦产量低、饲草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目前全县发展养殖业建成联户养殖小区191个,牛羊存栏103万只,畜牧业产值达2.3亿元,人均养殖业收入1200元。
三是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高产高效玉米产业和优质高效畜牧业的发展,为有机肥使用、沼气发展农民培训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探索出一条“农民培训—旱作农业—回收地膜—玉米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增产增收”的循环农业良性发展道路。目前全县亩均施农家肥达到6吨,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由于地膜回收采取政府补贴、企业操作、农民得实惠的产业化模式,每年回收地膜800多吨。
『民勤模式』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民勤县农广校依托“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是充实农村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农广校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选聘专业教师、农技人员、乡土专家等组成导师团,对农民中专生采取“1+10”导师定项指导服务的教育培训方式,对口教育培训职业农民。近几年,农广校培养的297名农民中专生中117名被聘为村农民技术员、科技助理员,稳定充实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人才队伍。
二是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农广校开展了“六位一体”的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免费给每位新型职业农民赠阅《民勤新农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手机科技短信群;设置“12316”农技服务热线,全天候接受农民的服务咨询;利用农业科技直通车巡回现场指导;主办《科技服务苑》电视专栏节目专题讲座;开办农民图书室,供农民随时查询所需专业技术知识。
三是建立对口帮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农广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技术人员包村包点,田间地头现场示范,进户入棚巡回指导,对学员进行对口帮扶。有针对性地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安定模式』
定西市安定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遴选1000名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开展“四扶持”政策:
一是从项目上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牛羊大县建设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倾斜。
二是从资金上扶持,区财政每年安排3个100万元,用于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土地规模经营流入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奖励补贴。(1)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养殖大户饲草料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引导群众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2)对土地流转大户,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经营规模较大的流入主体给予5000元至8万元的奖励补助。(3)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蔬菜种植大户每年按100万元用于设施基地建设,鼓励农户建造温室大棚,每建一座钢拱大棚,补助3000元,每建一座日光温室,补助30000元。
三是从融资上扶持,采取贷款贴息和加大农业保险的方式,扶持扩大生产规模。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信贷支持力度,适度放宽对养殖、蔬菜种植大户的信贷准入,特别是“双联”惠农贷款重点向养殖大户倾斜,确保90%的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
四是从服务上扶持,对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农技人员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和跟进服务,力争达到“培训一人,扶持一人,育成一人”的培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