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沧州市将以南皮、海兴、黄骅、吴桥、东光、泊头、孟村、盐山、青县、沧县10个县(市)为重点,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辐射面积50万亩,实现增粮1亿斤;到2017年,全市示范区推广面积将达500万亩,增粮10亿斤。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由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中科院南皮实验站通过开展实验,取得了抗逆小麦引种、微咸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科研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现年82岁的李振声院士根据南皮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情况,认为我国的粮食增产潜力在中低产区,发展的重点在环渤海区域,根据这一趋势,提出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沧州地处黑龙港流域,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可使沧州市中低产区平均增产20%以上;每年减少一半深层地下水的超采。同时,还可以迅速盘活土地存量,将待开发的荒碱地、沿海滩涂和低产盐田改造为良田,并加快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管理,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该项目重点突破区域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拟在环渤海低平原区中低产区、盐碱荒地进行规模化示范粮食增产技术推广,挖潜增效,大幅提升这一区域粮食增产能力,计划到2017年增粮能力达60亿斤,到2020年增粮能力达100亿斤。沧州市去年分别在南皮、黄骅、海兴建立了3个精品示范区,面积达3万多亩。今年,该市将把示范区范围扩大到10个县(市),示范辐射面积达50万亩,实现增粮1亿斤。示范区粮食增产每亩达100至150公斤,辐射推广区粮食增产每亩达60至100公斤。
技术工程,重点研发、示范、推广关键技术16项。实施咸水、微咸水安全灌溉,雨养旱作节水增产,微灌节水增粮等技术。同时,加快夏玉米“一穴双株”增密种植、春玉米覆膜增产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双早双晚栽培、东部旱薄盐碱地冬小麦节水增产等技术推广。另外,推广盐碱地改良、深松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高效微生物肥料等技术。
种子工程,以南皮县为主,建立耐盐优质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及示范基地,小麦繁育面积达到2万亩,玉米利用异交不亲和技术进行无隔离制种,建立试验基地。在示范区推广小麦、玉米耐盐优质品种小偃81、小偃60、冀麦32、沧麦6001、科育1号等;以南皮为主,建立耐盐优质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及示范基地。
示范工程,在10个示范县(市)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抓好万亩精品示范方的建设,制定规划和操作标准,根据各地的特点选准适用推广的技术,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抓实抓出成效,使示范方成为各地的示范样板,辐射带动示范区的建设。
推广工程,建立完善项目区市、县、乡、村技术推广体系,实行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发展专业种植合作社25家、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50家;在南皮组建渤海粮仓种子经营公司,探索利用利益机制在种子补贴等方面的做法,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项目示范推广新机制、新体制。
为确保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推进,该市各示范县(市)正积极抢抓春耕播种时令,结合目标任务,加快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推进方案,把项目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依托中科院专家团队的力量,成立由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骨干组成的农技推广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让农民群众快速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另外,该市还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工程实施,重点支持土地经营权向合作社、专业种粮大户流转,积极探索采用“项目+基地+企业”或“科研院所+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模式,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疏通示范田内骨干、末端灌排渠系,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基本农田设施到位,保障春耕生产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