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回首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会石家庄步入科学发展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文化进一步延续升华,文化民生浸润着城乡百姓的幸福生活,处处彰显出沁人心脾的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文化艺术舞台进一步繁荣
★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社会文化环境更加优化
榜上有名
☆石家庄市文广新局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广电(版权)系统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石家庄以73.7%的“图书阅读率”位居全国第二。
☆歌曲《太行谣》、丝弦小戏《枫林红了》、小品《讨薪》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石家庄市图书馆连续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井陉县文化广场成功列入2013—2015年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评剧的代表性传承人袁淑梅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吴佳明荣获首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奖大赛”演唱组金奖。
☆市艺校学生李蜜鑫、蒋柯分别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奖。
☆井陉县桃林坪花脸社火队在“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山花奖”大赛中荣获金奖。
这一年,我们以文化阵地提档升级为重点,统筹城乡,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市图书馆大力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3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全市街道办事处均建有社区文化中心,对帮扶村369个农家书屋进行了提升。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基本实现全市广播电视全覆盖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实施免费开放,市图书馆接待读者160万人次,举办“石图讲堂”公益讲座190场,吸引听众18000余人次。市博物馆举办展览25场,吸引观众8.5万人次。市群艺馆培训文艺骨干20000余人次,“百姓展厅”等公益活动深入民心。市美术馆举办大型展览41场,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市民间工艺博物馆建成华北人民政府纪念馆,为省会新添红色地标。
这一年,我们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为民办实事任务超额完成。组织“彩色周末”文艺演出1100场。开展“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放映公益电影53507场。组织市直专业艺术院团下基层演出852场,为帮扶村演出114场。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举办省会第十届“庆新春”欢乐大广场系列春节文化活动600余场(次),直接参与群众330余万人次。举办第六届“鼓王争霸赛”,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开展“欢乐大舞台”、全民阅读等活动,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基层文艺辅导不断活跃。新建群众文艺辅导基地99个,培训辅导基层群众文艺骨干20000余人次,壮大了农村(社区)文化人才队伍,“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加强文艺创作与生产,文艺舞台更加繁荣。
精品生产成果丰硕。复排了丝弦传统剧目《白罗衫》《空印盒》,赴香港演出引起轰动。打磨提高传统剧目《珠帘寨》《凤落梧桐》《哑女告状》,汇报演出取得成功。评剧《安娥》和河北梆子《百合岭》完成剧本创作。河北梆子《白毛女》荣获河北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剧目、编剧奖,两次进京演出受到好评。
群文创作再创佳绩。创作各类群众文艺作品800余件。歌曲《太行谣》、丝弦小戏《枫林红了》、小品《讨薪》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快板书《龙宫借神铁》《雏凤凌空》获首届全国快板书大赛一等奖。
这一年,我们以创新为动力和引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文化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重点扶持现代传媒、印刷出版、动漫游戏、民俗文化、文化市场、演艺娱乐六大产业板块,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品牌,白鹿温泉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新华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洪顺曲艺社成为省会文化消费新热点。
项目与品牌建设协调推进。积极推进河北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打造以影视、网络、动漫、佛教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正定新区文化创新示范园项目,谋划建设东方杂技城、太阳马戏选秀基地等;各县(市)区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一县一品”品牌创建活动,正定庙会、井陉拉花艺术节等品牌效应初显。
这一年,我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传承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文物保护成绩斐然。重点推进正定古城风貌恢复工程,有序推进中山古城和东垣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伏羲台遗址等14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县贾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填补了该区域历史空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启动,全市田野文物安防建设项目竣工。
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全市非遗项目管理档案,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基础档案体系。《赞皇六宰相的传说》等27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建成市级以上项目传承基地22个,“石家庄评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传帮带式学员培养模式受到文化部高度肯定。
这一年,我们以“严管理、强制度、保安全”为突破点,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对全市网吧、电子游艺、歌舞娱乐场所及各类演出市场进行清理整治,集中开展校园周边整治、暑期文化市场治理等专项行动,有效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开展了打击非法出版物“净网”“清源”“秋风”等专项行动,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依法查处大案要案,有力规范了市场秩序。
新闻出版(版权)广电管理规范有序。开展净化声频荧屏、抵制低俗之风等专项整治,确保了播出安全。清理整顿了报刊社记者站,367家内资出版物编辑出版水平普遍提升。市县两级软件正版化工作全面完成,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等,净化了版权环境。
2013文化记忆
回首2013年,全市文化工作精彩纷呈,可圈可点。梳理一年来的文化大事,不仅是对精彩记忆的整理,更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2014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将以文化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文化强市目标为指引,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记忆一:古城保护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按照用三年时间基本恢复正定“千年古郡、北方雄镇”历史风貌的目标,科学谋划,精心实施,谋划古城保护项目60项,启动实施38项。2013年12月25日,召开正定古城保护现场会,与会29个古城政府代表共同发布《古城保护正定宣言》,分享了古城保护的成功经验。
记忆二:剧场建设
投资约4.3亿元的霞光大剧院(演艺中心)项目,于2013年5月17日破土动工,2014年“五一”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2015年投入使用。该项目是我市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公益文化设施,将建成集演出、排练、培训、教学、展览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丝弦剧场项目主体已封顶,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奚啸伯大剧院已完成初步设计。
记忆三:品牌活动
成功举办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杂技艺术家同台竞技,精彩绝伦的演出赢得广泛赞誉;同时推出的杂技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惠民演出活动,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首次全程引入的市场运营商机制,有效推动了杂技节产业化发展,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一月一名剧”、“石演大舞台·社区行”系列惠民演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记忆四:全民阅读
在历时10个月的石家庄市第七届青少年读书节中,全市18万中小学生参加了听说读写大赛,9所试点学校实施了“图书漂流”工程,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燃了市民的读书热情,营造了浓厚的书香社会氛围。
记忆五:艺术演出
2013年7月14日至20日,市丝弦剧团赴香港参加2013中国戏曲节。国家级非遗——石家庄丝弦优美的唱腔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在香港引起轰动。举办了2013年春节戏曲晚会,名家新秀群英荟萃,展示了近年来我市舞台艺术成就。举办了“雷保春从艺55周年演出活动”,众多河北梆子名角加盟,深受省会戏迷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