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贫困+石漠化”?种草养畜!
——贵州省晴隆县探索生态草地畜牧业纪实
这里是山的王国。没有平原,92.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10.9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61.9%。这,就是贵州。群山连绵,沟谷纵横,穿行其间,一霎那会生出恍惚,仿佛一辈子再走不出去。
天然的脆弱环境,加上一度生态破坏,使得贵州石漠化严重。山体裸露,岩石遍野,被人们绝望地称为“地球癌症”。就在这缺水少地、山海石漠之中,人们苦苦挣扎,至今还生活着1149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3.4%。
曾经,晴隆县是贵州“贫困+石漠化”的典型。但从2001年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以来,他们逐步探索出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成功路子,较好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困局。
曾经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局
晴隆县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县,喀斯特区域占全县面积的68.46%。全县山高、坡陡、谷深、石多、土少,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起,过度的土地使用更是让脆弱的生态遭受严重损坏。为了养活迅速增长的人口,森林和草地被烧毁来转化为耕地,这一过程直接导致毁灭性的水土流失,全县46%的土地都不同程度石漠化。
几十年间,晴隆陷入“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怪圈中无力自拔。晴隆县委副书记陈锐介绍说,2000年末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仅335公斤,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多项指标居全国592个贫困县倒数第一。
“十多年前,到处是石头山,白花花的石头晃得人心头发慌。”马场乡马场村黄东良痛苦地回忆,“土地太薄,种玉米又累,产量又低,一亩最多产500斤,除掉种子、肥料、人工,一年下来白干一样。”
贫困和石漠化触目惊心,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老百姓始终无法摆脱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以种草涵养水土,以养羊增加收入
退耕则现有生存难以为继,加大垦殖则生态恶化加剧。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带领农民致富?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一直在求索。
改变从2001年开始。那一年,晴隆县成为种草养羊科技扶贫试点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全县以科技扶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波尔山羊杂交改良为突破口,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辐射带动全县农户脱贫。
“中心从澳洲引进优良的种草和波尔山羊、杜泊绵阳等优质品种,这样的羊不仅体大、出肉率高、肉质好,而且没有本地黑山羊啃食草根破坏生态的习性。”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介绍,推广种草养羊有几种模式,一种是给农户提供种羊、草种和技术服务,收成与农户分成,初期以四六分成,现在已改成一九分成,农户得九成,让利于农户;另一种是以中心名义租赁农户土地,集中连片种草养羊,农户可得租金。如为中心放羊,每人放牧50-60只,每月基本工资为900元,繁育率超定额另有奖励。
自2002年开始大规模推广种草养羊,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传统的玉米和水稻种植,加入到种草养羊的队伍中来。
12年过去,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门的支持下,晴隆县已建成人工草地52万亩、羊存栏45万只,项目覆盖全县14个乡镇,受益农户近1.68万户6万多人,共为农户创收近3亿元,户均年收入2万元~3万元,最高达18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3300元以上,全县已有86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养羊,养羊户家家都盖起了新房。
生态效益同样显而易见。据测算,通过种植人工草地,每年全县减少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耕地每亩减少泥沙流失1.26吨,人工草场每年增加有机质2%,改良草场有机质增加1%,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006年,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相继到晴隆考察,把晴隆“种草养畜”扶贫开发称之为“晴隆模式”。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草地畜牧业适合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特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较好地解决了扶贫开发与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
像种粮一样种草,像养猪一样养羊
在马场乡贝佳山草场,云雾缥缈,牧草茵茵,头顶黑花的波尔山羊低头吃草,放羊人悠然独坐山间,一幅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
如今,“晴隆模式”在贵州全省43个县推广并初见成效,在本县也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县通过‘政府推动、群众主动、市场拉动、科技带动’,致力于实现生态治理、农民致富、产业发展的目标。”晴隆县委书记许风伦说,“具体思路是,通过舍饲养殖与放养相结合,大力推进种草养畜进程,搞好草畜配套、优化养殖结构、扩大养殖规模,真正把我县建成全省草地畜牧业大县。”
为此晴隆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养羊户可贷款3万元,购置基础母羊,由政府贴息两年;大力推进舍饲养殖,每户羊舍补助4000元;无偿提供种公羊和皇竹草等高产牧草草种,补贴农机具和青贮窖。
张大权说,晴隆降水量大,气温较高,非常适合牧草生长,因此牧草混播,四季常青。为了提高产出率,晴隆县提出高标准、集约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像养猪一样精心管理羊只”、“像种粮一样精心栽培牧草”。
看到种草养羊的综合效益后,许多农户越来越认同这种观念,也逐渐从以前“帮别人养羊”变为“养自己的羊”。黄东良采用圈养模式,一年养羊200多只,收入可观。“我在2011年6月份引进88只种羊,种了21亩高产人工草地,到现在羊群发展到200多只,每年出栏几十只,年收入有十多万元。”
“现阶段,县里种草养畜产业已形成规模,下一步中心将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分散的养羊户很难办到的事。”张大权说,一是构建种羊繁育体系,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和优质种羊的产出率,二是完善肉羊疫病防疫体系,三是指导圈舍建设,四是储备越冬饲草料,以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许风伦告诉记者,该县提出“1238计划”,就是到2015年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养羊农户发展到2万户,户均达到30只基础母羊,户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