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河北三下乡网 >> 焦点新闻

行唐借力全国“三下乡”打造“助农圆梦”新常态

http://www.hbsxx.hebei.com.cn 2015-04-07 08:24 河北三下乡网

 

  “输血”变“造血”

  用好“酵母”资金做大产业“蛋糕”

  行唐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在全国“三下乡”活动中,共争取到中央及省市90多个部门的各类帮扶资金、物资及项目总价值3.2亿元。

  如何用好各级帮扶资金?行唐县负责人表示:“创新思路,把这笔帮扶资金当‘酵母’,选准脱贫路子,集中整合农口部门资金,发酵做大做强一个致富产业,为行唐扶贫工作打开一扇窗户,也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脱贫之路。”为此,该县通过调研,征求群众意愿专门研究制定了《行唐县大力扶持设施蔬菜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5年内发展设施蔬菜1万亩以上,重点打造“一廊四基地”,即京昆高速行唐沿线一条设施蔬菜白色长廊,以及独羊岗、玉亭、翟营、口头四个千亩设施蔬菜基地。

  初春时节,走进行唐疙瘩头村蔬菜种植基地,58座冬暖式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定州一辆拉黄瓜的大货车停在路边,菜商和菜农们正忙着接洽、交易。“去年一个棚平均下来净赚五六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志敏边摘黄瓜边介绍说。

  疙瘩头村是省级贫困村,去年全国“三下乡”活动中,省农业厅、省市农科院、市农业局成为该村的帮扶单位,并签订了服务帮扶承诺书,同时该村也是中联部的对口援建点。孙志敏介绍说,去年国家、省、市、县里共支持村里用于发展大棚蔬菜的帮扶资金共计300多万元。他们去年一年又新建了27个大棚,村民的日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红火。

  不只是疙瘩头蔬菜基地,在县里大棚蔬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独羊岗乡在沙滩地上建起了生态农业园,短短一年,这里已发展大棚蔬菜2000多亩,设施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

  以有限的帮扶资金为支点,撬动成倍甚至几十倍的社会和金融资金,取得“四两拨千斤”的良效,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形成特色产业,走上发家致富的小康路。今年该县将继续整合利用农口资金,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引领型、产业扶贫带动型等五种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强力推进,新增设施蔬菜4000亩,到2017年发展到20000亩,把行唐打造成全省知名的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

  “门外汉”变“土专家”

  留下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当下,正是果树管理的黄金时节,这可忙坏了南桥镇东安太庄村刘国才。作为村里的苹果“土专家”,除了管理自家的果树、指导村里的乡亲们修剪果枝外,每天三里五乡、乃至曲阳、阜平等外地种苹果的老乡纷纷打电话邀请他去帮助修剪果树。像他这样的“土专家”该村就有十几个。

  东安太庄是全国首席苹果专家孙建设教授和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示范基地。“为把俺村苹果基地建成标准化精品果园,河北农大及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队一到苹果管理‘节骨眼儿’就过来了,除给俺们带来图书、光盘等技术资料外,还传授苹果管理最新技术,并手把手地教乡亲们修剪,去年就培训了不下30次。”东安太庄村支书刘金国说。

  “如今,俺村的‘安太苹果’不但名声远扬,因为沾了国家级专家的光,俺们这些‘土专家’也成了镀上金的‘香饽饽’。去年,俺村的这些‘土专家’仅外出剪枝一项收入近三四万元。”村民刘国才说。

  不仅苹果种植业,作为“中国大枣之乡”,行唐大枣产业在河北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全国著名枣业专家曲宪忠、李志强等一批国字号的专家智囊团的帮扶下,已培养并建起了数百名不走的枣树修剪技术“土专家”队伍,涌现出像满撒村王永超、鳌鱼村刘金满、杨国庆等大枣常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土专家”种植大户。

  据了解,去年一年,行唐县“三下乡”活动共为农村培养文化骨干500多名,卫生医疗骨干近200名,科技骨干3000多名,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特别是那些果树“土专家”不仅成为致富能手,还是当地的‘科技带头人’,通过他们的技术帮扶,辐射并带动了行唐县3.2万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关键词:三下,行唐

稿源:石家庄新闻网
责任编辑:  韩瑾
主办单位:河北省宣传部 河北三下乡网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