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台50马力的拖拉机能耕翻12至15厘米厚的土地,而现在,要100马力的拖拉机才能实现,可见当下土壤板结的程度。”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以此为例,道出了对当下耕地质量的忧虑。
和秦光蔚一样,不少在基层和学术界工作的代表委员长期以来都十分关注耕地质量问题。在他们看来,加快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十分紧迫。
不足全球一成耕地用了四成化肥
近年来,粮食重金属污染事件屡现报端。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通过基层调研,代表委员发现,农民一味为了提高产量盲目施肥的现象比较常见。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用污水直接灌溉农田,有的工业企业把矿渣废弃物倒入农田。重金属污染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对居民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建议尽快制定出台与肥料相关的法律,规范与肥料有关的各项行为。”秦光蔚说。
土地修复归谁管?怎么管?
事实上,目前土壤修复牵涉发改委、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财政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致使受污染土地修复的成本高、时间长。九三学社中央在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提案中建议,土地污染防治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建议设立土壤污染管治区,由地方政府负责。一些代表委员则呼吁建立土壤污染惩戒制度,将土壤污染治理量化为地方官员考核指标,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参数。
保护耕地保量更要保质
秦光蔚说,在耕地占补过程中,根据目前的“占多少,补多少”这一原则,虽然管得住数量,但是否能管住质量更需要重视。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地区的良田沃土,补充的耕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或滩涂,肥力低、结构差,难以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实际上等同于减少了耕地面积。
她说:“虽然国家提出农业部门应当参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抓手,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评价还没有被列为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的必要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朱逢民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农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为一点眼前利益,以牺牲农民的利益、牺牲农业用地为代价,盲目糟蹋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