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本报记者王玉琪曹茸
春雨贵如油,人勤地生宝。春耕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启动实施春耕生产“三大行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狠抓落实,春耕春管正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农业部将今年确定为“农业科技促进年”。目前,南方早稻栽插结束,集中育秧苗壮苗齐;黄淮麦区孕穗抽穗,后期紧抓“一喷三防”;东北玉米抢时播种,抗旱“坐水种”确保一播全苗……从南至北,春耕春管渐次铺开,科技服务贯穿始终,彰显科技稳粮增粮强劲助推作用。
从“联地计补”到“联技计补”,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提升
我国粮食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都与主要作物产量的提升和关键技术推广有关。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
今年重大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逐步由过去“联地计补”的普惠型向“联地计补”普惠型和“联技计补”效益型相结合转变,极大调动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提升了农业技术的到位率。据了解,针对春耕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年初已有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先后两次安排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资金33.15亿元,支持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南方水稻集中育秧、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玉米抗旱“坐水种”、西南玉米覆膜种植、稻稻油三熟制地区油菜“一促四防”。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告诉记者,实践证明,在小麦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一喷三防”,能够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保大穗、增粒重,是一项“吹糠见米”的实用技术,立竿见影,防灾增产效果好。
秧好八成年。记者在湖北省采访时看到,当地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直播,遏制耕地抛荒,推进“单改双”。据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集中育秧适龄壮秧比例达95%,比分散育秧高20多个百分点,亩产可提高50斤以上,同时,集中育秧每亩大田成本比分散育秧节约15元左右。
玉米抗旱“坐水种”是农民群众在长期抗旱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项简便易行、实际效果好、接受度高的抗旱保苗措施。特别是在东北传统旱区,农民“不坐水”就不种地,可实现“无雨保苗、有雨保丰”。一般来讲,“坐水种”后,即使不来雨,也可以顶30来天。黑龙江省双城市双城镇长勇村农民周成安承包了22亩地种植玉米,他告诉记者:“去年全村7000亩地有一半进行了‘坐水种’,出苗率高出10%以上。”
大培训、大推广,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
作为“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农业部今年将组织100万农业科技人员携16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开展全年全程科技服务。眼下,在春耕生产的田间地头也随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早在去年12月,“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已为春耕备耕卯足了劲。各地充分调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的力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河南省组织力量深入生产第一线,结合当前生产,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尤其结合小麦冬管春管,开展小麦管理技术培训,力争夏粮有个好收成。为了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素质,陕西省根据本省农业生产特点和布局,组织600多名专家教授编写了400多万字的农业技术培训讲义,并计划今年轮训基层农技人员3万名。在陕西省农业干部学校,记者正赶上一期培训班的结业典礼,校长吴加波告诉记者:“从元旦到现在,除法定节假日外,为期一周的培训班一个接一个,一刻也没闲着。”记者看到,这个班准备结业,工作人员已经在为次日报到的学员而做准备了。
在东北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启动东北地区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四盟市等地开展技术培训,通过让东北地区广大玉米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和基层农技人员学习并掌握玉米“双增二百”的技术,为在“十二五”末期东北地区1亿亩玉米实现亩增产200斤、亩增收200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发布春耕春管技术明白纸,到关键农时出台专家指导意见,近年来,农业部逐步探索出了“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技术推广模式,通过组织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包村服务,让更多农民分享到了科技进步的成果。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基本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通过建立“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机制,示范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区平均产量增长10%以上。
农业出路在科技,科技到位在规模
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单干走向合作,农业生产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合作社日渐发挥主力军作用。黑龙江省肇东市石坚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1.4万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辐射农户2000多户。合作社社长高东谈起经营合作社的最大感受时说:“一是政策好,国家扶持合作社发展补贴力度大。二是科技好,采用玉米‘坐水种’技术和使用大农机,去年每亩实现增产200斤,每亩纯利润超过200元。”
湖北省监利县三丰水稻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为社员提供高质量机插秧苗35万张,可供栽插大田1.5万亩,并可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插秧苗3万亩,合作社自去年成立以来已辐射500多农户。“往年育秧费时费工,秧苗存活率不稳定,而合作社育秧省钱省事。”村民黄尚武年初加入三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后,不再操心育秧事,连赞种地划算。
入春以来,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针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规模化生产发展对技术服务提出的新需求,先后在江苏苏州和山东烟台召开了“小麦种植大户、合作社及企业,市场技术及政策培训会”。通过了解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情况、合作社及加工企业的经营情况,组织种粮大户与专家就生产、市场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交流,收效良好。
农业出路在科技,科技到位在规模。高产创建是发挥科技整体优势、促进粮食规模生产的重大举措,是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从而获得大面积稳产丰产的必要载体。在3月底召开的“全国小麦春季田管暨高产创建现场会”上,农业部提出,不仅要开展整乡整县推进,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开展整市推进,努力打造一批“吨粮市”、“吨粮县”和“吨半粮乡”,真正发挥好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
眼下距离夏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丰收的硕果正在孕育,各级农业部门正在加紧落实“三大行动”部署,尤其是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须臾不敢放松,确保技术到位,为实现粮食“九连丰”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