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将县城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点
2011年11月18日09:48:42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微博
【字号:大中 小】【打印】
县城教育做大做强了,上可以连接大中城市,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同时减轻大中城市的教育压力。下可以带动辐射乡村及整个农村地区,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教育发展链条。——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局局长胡守荣
有人说,河北省张家口市农村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很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变化的缩影。
10年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热映,主人公魏敏芝的命运和影片所描绘的贫困落后的中国农村教育面貌让人感慨良多。很多人并不知道,片中的水泉村小学就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影片展现的正是当时那里农村教育的真实面貌。
5年前,张家口市的农村教育面貌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一种特殊的学校形态出现在张家口市,“一个学生一所学校”。这是由于张家口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民携子女涌入城镇,导致农村人口,尤其是适龄儿童人口下降,一所农村中小学只有几个、几十个学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当时,全张家口市10人以下的学校就有856所,一个学生一所学校的就有34所。由于布局分散,学科教师和专业教学设备无法合理配置,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更为迫切的是,由于受教育人群涌向城镇,使城镇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学校数量不足,教师数量短缺,现有学校的班容量越来越大,大班额的现象十分突出,最大班容量曾达到70人、80人甚至90人。
为改善这种现状,校长和老师们做了大量工作,试图劝说农村的学生留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开会、发文件要求各农村学校解决学生“流失”问题,但收效甚微。
怎么办?经过几个月的扎实调研,张家口市教育局做出了一个影响未来的战略部署,“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城镇,关键在县城!”于是,从2006年开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张家口市确定了“以县城带动”的总体思路,即改变过去按人口状况和行政区划状况设点办学、乡乡办初中、村村有小学的格局,在实现“小学向乡镇集中,初高中向县城集中”的新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镇配套设施齐全、人才资源集中的特点和龙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加大城镇,特别是县城学校建设力度,完善办学条件,强化县城学校管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完善城镇学校管理模式,让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强化城镇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县城教研、仪器装备和教师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一体化管理。
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县城教育搞活了,搞好了,有力地带动、促进了整个农村地区教育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目前,张家口市小学适龄人口全部入学,零辍学,初中阶段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在县城上学的农村孩子不能在学校寄宿,家长不得不到县城租房子陪读。一年下来,房租费、误工损失及各种生活费用加起来至少8000元。现在孩子在县城的学校里寄宿,吃住在学校,不用交寄宿费,家长不用陪读,一年下来,花不了多少钱。这样一来,既省钱又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都提高了。
在2011年5月23日的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上,张家口市与成都、上海被确定为全国城乡一体化三大发展模式。
从2006年到2011年,张家口市的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局局长胡守荣说,“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充分发挥县城的枢纽作用。因为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是城乡一体化链条的中间环节。县城教育做大做强了,上可以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同时减轻大中城市的就学压力;下可以辐射乡村及整个农村地区,从而带动上下游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发展链条。”(记者赵婀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