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量减少农村人口,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民市民化取得很大成效,但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究其原因,固然有城乡分隔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进城后面临的就业歧视等方面的原因,但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城市的适应能力不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进城农民对城市的适应性差,农民市民化路程艰难实践证明,农民进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并最终变为市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状况。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重依然高达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农民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由于文化层次低、劳动技能差,农民进城后一般是在加工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小商业等较低层次的产业就业。除此之外,农民的政治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等,都与城镇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市民化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如何增强农民的城市适应性进城农民要彻底转变为市民,不仅要有户籍身份和职业的转变,素质的提高、文化的转型更为根本。
首先,搞好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对进城农民的培训
刘玫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紧密结合城镇就业岗位的需要,抓好对进城农民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培训应坚持自愿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要防止以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
其次,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进城农民素质教育大平台,促进进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是针对进城农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基本文化素质。二是通过资金扶持,鼓励进城农民中的中青年人通过自学考试、电大、函授教育甚至普通中、高等教育等形式,提高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对进城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城市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思想和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小农经济意识,树立进城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破除封闭保守、头脑僵化、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开放兼容、善于协调的团队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会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利,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市民的政治参与角色;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人际关系意识、公共生活意识、规则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等。四是要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文明环境,使进城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逐渐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好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