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易地搬迁挪穷窝 “搬”向富裕新生活
2017年,她家搬到了八十亩地新村的集中安置房,和丈夫一起在安置房对面的食用菌大棚务工,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人每月还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当年就脱了贫。实现就业的同时, 还有专业的农业技师在现场指导,杨翠英从一名靠天吃饭的农民,变成了一名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为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平泉市全面推行“两区同建”,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与农业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有机衔接,按照中心村带动型、产业园区主导型和两区同步建设型三种模式,重点扶持发展食用菌和设施菜两大主导产业,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搬迁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业。目前,该市累计建设两区同建产业园区16个,做到集中安置区全覆盖,带动185户、529名集中安置的贫困搬迁群众全部实现脱贫,户均年增收2.7万元,人均年增收超过9000元。 政策好、产业兴 让搬迁农户能致富 户外寒风凛冽,但在茅兰沟乡五家村集中安置点附近的温室大棚里,水嫩的黄瓜顶花带刺,长势正好。“这些黄瓜不打农药,施肥全部按照国家标准。”茅兰沟乡五家村村民王瑞杰说着,随手摘下几根黄瓜分给客人,“今年行情不错,算下来纯收入能有七八万元。” 因为蔬菜绿色健康,全程标准化生产,王瑞杰从没为黄瓜的销路发过愁。顺着安置区走几分钟,就是配套建设的销售市场,来自各地的蔬菜经销商到这里批量收购。如果人手倒得开,还可以把黄瓜送到60公里外的边贸收购站。“那里的收购价格每斤还能高出0.5到0.6元,送过去的黄瓜3天之内就能摆上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百姓的餐桌。”五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张连荣说。 “最初我们也担心过,怕天气冷,种不出黄瓜,建了大棚赔了钱。”王瑞杰说。针对搬迁农户的种种顾虑,平泉市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提供6000元的补贴和5万元的贴息贷款,组织专业农技师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给搬迁农户吃下“定心丸”。 为确保搬迁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平泉市采取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即:由园区将种苗、菌棒及大棚等设施、设备先赊给贫困户,待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后再返还成本,贫困户得以“零成本”参与产业发展,并实现入驻园区生产得现金、务工取酬挣薪金、资金入股分“红金”和土地流转获租金;由园区或大户承担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环节风险,贫困户只负责生产管理,得以“零风险”经营产业;把产业园区建在集中安置区周边,让搬迁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挣钱。该模式不仅解决了“三无一有”(无强劳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和有致富意愿)搬迁农户以及政策无法兜底的深度贫困搬迁农户的脱贫问题,更让贫困搬迁农户积累了发展资金、掌握了劳动技能、找到了脱贫路径、激发了创业动力。 平泉市还实施了贫困人口“人均百株果”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栽植板栗、苹果、梨等优质果树300多万株、近5万亩,利用林果产业成本低、收益稳、周期长等特点,建起稳定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搬迁农户都有两种以上产业支撑。目前,该市贫困户产业覆盖率已达到100%。 “易地扶贫搬迁对老百姓来说是改天换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变化翻天覆地,贫困农户搬入新居欢天喜地,政府给老百姓提供的支柱性产业要顶天立地。”平泉市市长曹佐金如是说。 |
关键词:平泉,精准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