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河北三下乡网 >> 焦点新闻

【扶贫人物志】情系扶贫写大爱 他们唱响生命之歌

http://www.hbsxx.hebei.com.cn 2018-06-27 15:41 河北三下乡网

 编者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河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才能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在河北,有这样一群扶贫干部。用最美好的年华,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拔最难拔的寨……脱贫攻坚的最后战役,已然吹起了冲锋号。他们,正是千千万万冲在扶贫最前线战士的缩影。即日起,我们将推出系列作品【扶贫人物志】,讲述这些优秀扶贫干部的扶贫事迹。本期第一篇,讲述为了贫困群众付出大爱、牺牲自己生命的那些干部。

  “太行赤子”李保国: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百姓相依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比农民还像农民,30多年扎根太行山

  李保国,1958年生人,武邑县人,1981年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一直从事山区林业技术开发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3个月后就来到了保定农村的教学科研点,从事沙地桑园建设研究,一干就是4年。他惊喜地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在基地建设中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

  30多年前的邢台县前南峪村,种树不见树,8300亩山场光秃秃,水灾、旱灾不断,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十元。当时李保国随于宗周教授课题组进驻前南峪,带领群众栽苹果、种板栗。经过多年治理,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荣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0600元。

  临城县凤凰岭是洪水冲积形成的乱石滩丘陵,开发难度大。李保国用10年时间,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已带动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30多年间,李保国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培训太行山、燕山贫困区农民数十万人(次),示范推广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达到1000多万亩。李保国也因此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被治理后的前南峪果树种植区。长城网 杨雅荃 摄

  荒山变金山,科技助农摘穷帽

  李保国并没有满足获得的荣誉,他说:“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很快,李保国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实用技术,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甩掉了“穷帽”。

平山干部群众自发召开追悼会深切缅怀李保国教授。长城网 解哲琳 摄

  追悼会现场,上千百姓垂泪惜别

  2016年4月12日上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人们排着长队,一一来到李保国的遗体前见他最后一面。泪雨纷飞,别离总是令人悲伤,而悲伤之后更是精神的鼓励。作为李保国生前的好同学、好领导,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志刚眼泛泪花、情绪激动,“保国是时代的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更是河北农业大学的重大损失。”

  王志刚同时表示,“保国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以更饱满的斗志和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完成他未竟的心愿。”

  动情话语: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我的心愿就是帮助农民致富,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往,乡亲们才听你。

  全面建小康,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

  长城评论: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神圣的、灿烂多彩的,一位哲人把它比作一首歌。李保国的生命就像一首激荡的、欢快的、动人的歌。

  他是一首爱之歌。高尔基说过:“爱自己亲生的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到的事情。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李保国的所作所为,就是爱人民的自觉实践。

  他是一首进行曲。李保国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有着一腔热血和抱负,有着献身一切的高尚。他懂爱的含义,敢于挑起民众谋幸福的重担,为奔向小康生活去呐喊、去冒险。(边建军)

  全面建小康,难点在山区。太行山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攻坚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恐怕很多人心里有这样的疑问,因为长久以来扶贫在我们看来更多的则是政府的事,但李保国却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走出来一条科技精准扶贫的新路,在太行山上竖起一座丰碑。

  脱贫攻坚,科技是杠杆,知识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用科技精准扶贫,李保国身体力行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虽然他倒下了,但在太行山上他就像一座灯塔,给扶贫竖起一个标杆。目前我国还有7千万人没有脱贫,为让贫困地区群众过上好日子,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农民教授,走出实验室,把贫困地区当做自己的另一个“战场”,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魏金改)

  点击查看专题《太行上的红苹果绿农富农的“科技财神”——李保国》

  生如蜡烛孙守清: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的理想与信念

  孙守清,1970年出生,2012年初担任河北省张北县二台镇金家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全村各项事业进步较快。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他将一个冀西北深度贫困村打造成为“一面旗帜”。孙守清被河北省委组织部评为“千名好支书”,是张家口市第十一届党代表、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18年5月9日,孙守清在该县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途中,突发疾病去世。这个消息传到村里,乡亲们放下手中的农活,一双双眼睛噙满泪水,沉痛悼念这位好支书。2018年5月12日,张北县委印发《开展向孙守清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5月5日,孙守清(右)和技术员王军探讨种植技术。记者郑世繁摄

  金家村下辖金家、赵家、小白塔3个自然村,有260户650口人,耕地3815亩,林地7200亩,草场550亩。

  “他就是想让大家富起来。”村民陈立新告诉记者,孙守清高中毕业,很早就从事马铃薯种薯的培育、推广和销售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逐步成为村里的“土豆专家”和“致富能手”。但是,一人致富不算富,他还要广大乡亲也富起来。2012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中。

  “平时,乡亲家里没钱买肥料、种苗时,都是找孙书记,他从来不推脱,要么从他家里拿自己的先借给乡亲,要么出钱帮助乡亲购置。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给贫困农户免费提供优良的脱毒土豆种苗。”村民郭俊利回忆说,“上任后,孙书记积极申请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以‘5户联保’方式贷款,发展起大棚蔬菜种植。可是,后来好几户村民不能按时还上贷款,都是孙书记自己拿钱先垫付的。”

  “给乡亲办了件事儿,我心里舒坦。”为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孙守清经常走东家串西家,起早贪黑指导村民种土豆、架豆,轮换式雇用20多位村民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学技术,鼓励乡亲建蔬菜大棚。这样既让乡亲有了打工收入,又学到了技术。孙守清总是很朴实地说:“在我的帮助下,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就觉得踏实、高兴。”

 

  孙守清(右一)和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在马铃薯大棚查看长势(资料图,摄于2017年)。记者郑世繁摄

  张北县委在《开展向孙守清同志学习的决定》中指出:“6年来,孙守清同志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了党的精准脱贫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和‘优秀’的时代特征,成为了老百姓当之无愧的‘主心骨’。要学习他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崇高品格。”

  他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村民年均收入突破2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蔬菜种植村、全国马铃薯特色小镇示范村、河北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他走了,他从事的脱贫攻坚事业依然造福着群众。在金家村,大棚马铃薯、冰菜、架豆依然茂盛地生长;果园枝繁叶茂,今年就要挂果;光伏电站还在继续产生强大的电能;整洁的房舍、平整的村路、功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金家村以及跟着他一起干的贫困村正步入“金”字牌发展的快车道。村民们想念他,合作过的客商想念他,共事的班子成员想念他。他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告别他深深眷恋的那块热土;他不为名利,不计得失,全心全意、扑下身子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动情话语:

  你们别担心,有村集体帮助,日子一定能过好!

  我不为别的,就想让村民富起来,村里好起来!

  给乡亲办了件事儿,我心里舒坦。

  在我的帮助下,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就觉得踏实、高兴。

  长城评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目标如何实现,不仅依靠中央和地方的统筹安排,也需要各地基层干部的齐心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孙守清留下的光芒照耀燕赵大地,希望在新时代涌现出更多像他一样的“土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用扎根基层的初心精神,苦干实干,坚定信念、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像孙守清一样,扎根基层,持之以恒,只愿能为一方百姓干点实事,无愧于心,无愧于一个共产员的理想与信念。正是因为有像孙守清这样的基层干部存在,让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郭慧岩)

  扶贫英雄王新法:千里赴湘扶贫希望田野谱写生命赞歌

  资料图片:石家庄老兵王新法。

  王新法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1969年参军,两年后入党,在祖国的西北戈壁当过工程兵、侦察兵。1982年4月从兰州军区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成了一名“反扒英雄”。随后,王新法被人诬陷入狱,一度失去自由。

  出狱后,王新法来到薛家村,刚开始,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老百姓也不理解,但他愣是凭着军人的坚毅坚持了下来,自掏腰包,扎根深山扶贫帮困。消息传开后,昔日战友纷纷加入到他的扶贫队伍里来。目前这个“军人扶贫军团”共一百三十多人,有现役军人、退伍军人,也有军人家属。

  在采访过王新法的记者眼中,他前额宽阔,眼神炯炯,消瘦脸庞,黝黑皮肤,一身军装,看上去格外精神。在接受采访前,王新法会敬个军礼,办起事来更是脚下生风、雷厉风行。他说,军人的忠诚就是忠诚国家,忠诚人民。

  对于薛家村,他有整体、长久的规划和设想。从2013年到2024年,他做了四个“三年计划”,分别是:全面发展,摆脱贫困;稳定发展,小康生活;加大积累,富民强村;回报祖国,感恩社会。

  他把这些计划写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更记在了心里。3年多来,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实现着自己的规划,以一个军人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精神,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与农村建设默默奋斗着。

资料图:王新法和当地老百姓在一起。

  一个身先士卒的“名誉村长”

  “他为老百姓忙前忙后的,他希望所有的转业军人都和他一样投入到社会,为咱们国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成天说我要身先士卒……”在遗体告别现场,王新法妻子孙景华哭着说。

  这是他生前的身影:双手把买来的衣物送给老人,坐在农家院子里帮村民搓棒子,挥汗抡镐开山修路……

  在薛家村3年多时间,“名誉村长”王新法带领他的团队花自己的钱,干实实在在的事,修路、架桥、寻找水源时永远身先士卒。对当地茶业发展,从规划到投资,从引进技术到打造品牌,他都亲力亲为。

  王新法在薛家村干成的事儿,比账面上的多得多。当地一位村民透露,以修桥为例,如果招标,一座桥的预算至少15万元,但是王新法连图纸都自己看,凭借精打细算,愣是15万元修了6座桥。

  一份如大山般深沉的爱

  他当年捧着一颗心来,而今拼尽最后一滴血走。在我心中,他是扶贫英雄,是时代楷模,是最美扶贫人物的杰出代表。

  2016年,薛家村退出省定贫困村,并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村镇。正当村子发展迎来更多新机遇时,王新法却倒在了扶贫一线。噩耗传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燕人重义,一腔碧血肥湘土;楚天多情,满目红云载雄魂。从石门县城到南北镇薛家村,全程129公里,沿途需经过楚江街道、新关镇、壶瓶山镇、东山峰管理区等地,上万名群众站在路边自发送别王村长。

  从山下到山上山河圆公墓,海拔1200米的六塔山,送别的人们含着泪,走了三个多小时。

  常德电视台提供给本报的视频资料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人们胸戴白花,老人拄着拐杖,妇女拉着孩子,年轻人举着自制的白牌上面写着“我们心中的标杆,一路走好”……

  15时30分,葬礼正式开始。揪心的唢呐声、哭泣声,交织一片。人们涌上前去,跪倒在地。

  看到此情此景,王新法的弟弟王书生在现场对送殡的人们大声说:“我更加感受到了我大哥在你们心中的位置,更加感受到了你们对他的厚爱,所以我们做出把我大哥留在这里的决定,是对的。为此我想代表我的家人,把我大哥就交给你们了。我向你们跪拜了!”言毕,王书生长跪在地。

  斯人已逝,感念未已。

  当地媒体评价说,他不曾拿走薛家村一针一线,不曾因事业艰辛而中途退却,可他却拿走了村民的心。

 

  动情话语:

  我不讲大话,不讲空话,是想尽己所能,与民共富。在一个新天地里,拿出一个共和国军人的信仰、勇气和忠诚,去改变一些人和事的面貌。

  一天不脱贫、一日不离开。

  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因为大家心里有希望,改变山村的希望,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个希望与其靠社会,不如靠自己。

  长城评论:

  义务扶贫,自掏腰包,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王新法?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是军人的执着和坚毅,是“名誉村长”的责任和担当,是自身人格魅力的真情流露。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生为薛家村致富谋出路,死也要留在这里俯瞰群山。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王新法病倒在扶贫路上,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为民精神不倒,王新法精神将传遍潇湘,辐射燕赵,影响全国。我们相信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在扶贫攻坚路上,全体党员干部用情为民所系的公仆情怀、权为民所用的廉洁品格、利为民所谋的敬业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凝心聚力,阔步前行。(吴树玲)

  臧克家在一首诗里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王新法永远的去了,但他永远会活在人民心中。群众不会忘记他,党员干部更会牢牢记住他,以他的精神为指引,将有更多的“王新法”与贫困群众一道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苑敏花)

关键词:精准扶贫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  韩瑾
主办单位:河北省宣传部 河北三下乡网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