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淀乡韵
白洋淀人喜欢唱歌,就连打鱼也伴随着“音乐”。泛舟船上时,有一种有节奏的敲击声从远处传来,“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凝神谛听,是金属撞击的声音,像剧团里敲打铙钹的声响;或许由于水的发散与共鸣,又仿佛多种乐器合奏。在荷叶田田、芦苇林立的淀泊里听到这样的声响,如闻天籁。其实,这是渔船在捕鱼时发出的声响。渔民捕鱼一般两人配合,一人开船,另一人将网下到水里。为了驱动鱼群撞到网上,将船开出一定距离后调转船头,对着渔网的方向用铁棒敲击放置在船头的铁片,就发出上面的声响。水下的鱼儿被这声响惊吓,慌乱之中钻入网中,成为渔民的收获。这一做法被称作“响板惊鱼”。 捕鱼是白洋淀人过去重要的经济来源,淀上渔帆点点,“惊鱼”的响板声在淀面上连成一片。渔民正是伴着这悠扬的旋律,在水中打捞属于自己的生活。这里成为风景名胜之后,捕鱼渐成副业,富有水乡风韵的敲击声也不多见了。就如同我故乡的渔鼓,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内心深处的乡愁。 白洋淀水乡人自有他们怡然的日子,打苇、捕鱼、行船这些劳作,就比平原、山区人们的劳作多了些情趣,正所谓“智者乐水”。 对于濒水而居的白洋淀人而言,水就是他们生存的家园,是大自然为他们提供的庇护所。 明代人孙敬宗在《白洋太湖歌》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适来适去一苇间,四时风浪舒心颜。须知人世无多事,撑得虚舟心自闲”。诗里的白洋淀边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确,水乡人自有他们怡然的日子,打苇、捕鱼、行船这些劳作,就比平原、山区人们的劳作多了些情趣,正所谓“智者乐水”。 “白洋淀荷花节”期间,我常见到放河灯的活动。夜幕降临,人们提着扎成荷花、鱼、虾等各式造型的彩灯涌向淀边,将灯点燃后放入水中,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笑。此时,随着水波荡漾,彩灯在水面上慢慢散开,灯光摇曳跳跃,仿佛天上的星星坠入淀中,在幽暗中散射出点点光芒,绮丽而神秘,给人无限遐思。 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放河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古今含义已有不同。《安新县志》记载,“放河灯”亦称放荷灯、渔灯会,是淀区渔民祈求吉祥的传统习俗。淀区人民常年水上生活,每个村庄俱为孤岛,淀区孩童不论男女会跑必须学会游泳,尽管如此,被淀水夺去生命的事仍时有发生。传统的放河灯习俗,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人们在水面上放一荷叶,将“灯”置于荷叶之上,传统的“灯”是榆树皮面,调以植物油,捏成小窝窝状,干后即可用。一般情况下,放河灯时会有音乐会助兴。 可见,过去白洋淀人放河灯的目的不是娱乐,而在表达他们心目中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水在这里成为神圣的殿宇,承载着朴素的信仰。在传统文化里,农历七月十五是祭奠亡故先辈的节日,白洋淀人放河灯不是一家一户对自己先辈的纪念,而发展成了集体性的祭礼,因而表达的是人们企望平安、祥和、幸福的普遍愿望,呈现了淀区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一盏盏河灯就是生命之火,在荷叶的托举下,伴随着喧天的乐曲,缓缓漂入淀区深处,为冥冥之中的亡魂送去人间的祝福。在这里,水也是白洋淀人不屈的灵魂;他们爱水,敬水,水是他们心灵的依靠和归宿,也是他们生命里的图腾。 |
关键词:白洋淀,乡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