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三下乡网 >> 农技推广

李志忠的4亩实验田带富张北县马鞍桥村

http://www.hbsxx.hebei.com.cn 2020-08-17 15:36 河北三下乡网

李志忠精心管护对比试验田里的张杂谷。记者 郑世繁 摄

  长城网讯(记者 郑世繁 通讯员 王英军)“过了冬,打了春,老人结对看病成了群;‘三八’、‘六一’成了主力军。”这是地处坝缘张北县海流图乡马鞍桥村昔日的真实写照。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五个自然村的道不畅路多坑,老弱病残留村中,六十多岁算年轻,贫困像大山一样阻挡在486户1234人面前,祖祖辈辈只种莜麦、亚麻,守着2.6万亩的村落想不出来钱的招,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达到40%。

  2016年2月,县市场监管局李志忠驻村任第一书记以来,这里悄然发生巨大的变化。村民们谈论最多的是村西的4亩地。

  8月14日,记者走进这块地,种的高低不一、色彩各异的作物。“这里有张杂谷25、29、 31-A、 31-G号品种和青玉米、小麦,各种了八垄,张家口农科院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做对比实验,选育最适合本地的高产作物。”李志忠说。

对比试验田里的小麦。记者 郑世繁 摄

对比试验田里的西瓜。记者 郑世繁 摄

  在地里,记者看到还有他培育的香瓜、西瓜、豇豆等,尽管长势不一,但他爱不释手。最吸引人的是旁边的24个大棚,没有种植时令菜,而是他引资建起的蚂蚱大棚,今年7月22日已出了第一批,摆上了市民的餐桌,村里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

24个蚂蚱大棚。记者 郑世繁 摄

第二批孵化的蚂蚱。记者 郑世繁 摄

  当年,李志忠和同事驻村后,两个月时间遍访了在村的135户村民,缺技术、缺劳力、缺集体收入的村情,他迷茫过。决不能后退!当年,他突发奇想,耐瘠、耐旱的张杂谷能不能在村里种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与16户村民签下了军令状,免费提供籽种,种植不成功,愿按正常年景莜麦收成的二倍进行补偿。他和16户村民心力一起使,50亩张杂谷喜获丰收,最高亩产400公斤,亩均收益1400元,是莜麦收益的12倍。贫困户赵忠义的4亩张杂谷,碾出3000多斤小米,销售收入9000元。

  第二年起,李志忠就开建、精心耕种那4亩试验田,对比了他能想到的所有品种,成功了就复制到大田种植;先后从单位争取4万多元的帮扶资金,免费为村民提供籽种、地膜、化肥,让贫困户、村民吃了定心丸,如今,全村发展张杂谷500多亩,豇豆500亩,青玉米1800亩,文冠果50亩等。

马鞍桥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起小米和莜面加工厂。记者 郑世繁 摄

  为让小米走出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窝窝”商标,利用扶贫资金建起小米、莜面加工厂,并对外承包;建成了150千瓦的扶贫光伏电站,村集体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全村2019年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880元。

风光旖旎的马鞍桥村。记者 郑世繁 摄

  四年来,全村实施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自来水入户、村委会改造等工程。

  采访结束时,见到了富有朝气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宏,谈起未来,两人不约而同地说:“让1.4万亩草场、林地生金,打造不同的生态景观,出门就是公园,今后就吃旅游饭!”

关键词:李志忠,马鞍桥村,张家口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 郑光昊
主办单位:河北省宣传部 河北三下乡网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