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闯出来的好日子
4月24日拍摄的邯郸大名县万堤镇万北村商业街。记者耿辉摄
□记者赵书华刘剑英 气派的牌楼高高矗立,宽阔的道路直通村内,215省道冀豫交界处的大名县万堤镇万北村,展示着一个冀南平原村庄的富庶与美丽。 “河北大包干第一村”“全国文明村镇”……靠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40多年来,万北村大胆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田间管理责任制获得粮食高产;弄潮市场经济,建起商业街、引进外商合资办企业;探索民生改善,建起全县第一个农村幼儿园,创立互助养老模式……在完成从贫穷到富裕蝶变的同时,也书写了一个村庄对美好生活从渴望到创造的奋斗史。 听一听万北村的故事,我们能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聆听到新时代农民奋斗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强劲足音。 悄悄干起来的“河北大包干第一村” 旧事重提,81岁的万北村村民曹秀英最难忘的就是1977年。那天秋天,她先是看见密匝匝的玉米棒,在茁壮挺拔的秆上一天比一天壮实,接着就是秋后,收到家的黄灿灿的玉米用苇箔转圈茓起高高的圆囤。 而在此前,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力,地里打的粮食还不够吃。 “一个人只有8两指标,吃不饱就吃红薯干,吃野菜,吃树皮。”曹秀英说。 让这种情况发生改变的,是被村民称为“小承包”的田间管理责任制。 “那个时候,都是‘大呼隆’,上晌听打钟,干活一窝蜂,干多与干少,都记3分工。地里虽然种着庄稼,但稀稀拉拉、缺苗断垄。夏天,麦田大旱,队里有5眼机井,却没人去浇。生产队的十几头牲口,也没人喂。实在没法了,我跟队里其他干部商量:‘咱把地分了吧,各干各家的。’”当年的万北一队队长、现任万北村党总支书记董可志回忆。 地是按垄简单划开的,你家三垄,他家四垄,按劳力分包到户,干得好,多开工分,干得孬,少开工分。分开的第一年秋天,万北一队的土地就收了36000多斤粮食,比上年增长了三成。 第二年夏季,麦子同样取得了丰收,场上的麦垛由原来的四座增加到十几座。村民申春山家,交完公粮,还剩下十几麻袋新麦,这可让这位朴实的农民着实紧张了一阵:这么多粮食,全归自己,行不行啊? “万北一队的做法当初是在小范围悄悄进行的,只有公社书记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作‘私生子’。后来一位新华社记者调查后写了内参,这种做法才渐渐被外人所知。”曾任大名县委办资料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现已退休在家的陈玉林老人回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笼罩在万北一队村民心头的乌云才渐渐消散。1980年,万北一队修改完善责任制,去掉工分,将田间管理责任制改为直来直去不拐弯的“大包干”。同年,全邯郸地区开始推广万北一队的做法,“私生子”终于变成了“金娃娃”。 说起40多年前的创举,董可志感慨:“要说当时有什么想法,就是想早点甩掉贫困,不饿肚子。” 黄土地上建起商业街 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万北村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温饱问题解决了,但人们的钱包还很干瘪,如何才能富起来? 1984年,由开放搞活带来的马路经济的繁荣,让万北村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发展集贸市场前景无限。他们将村边的一块废弃地整理好,中间冲开一条路,两侧规划好了门脸,村里统一提供地皮,由村民自行盖房,建设商业街。 “当时大部分的村民还拿不出钱来。”万北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可成回忆说,“最后是由村委会出面,统一向信用社贷款、向砖厂赊砖才建起来的。实在没有能力建的,由村里建好后,出租给村民。” 村民董修波家就在那时由村里帮助赊资,建起了三间门市,开了一家小小的家电维修部。 昔日小门脸,如今已成大商城。走进董修波的卓越家电城,200多平方米的销售大厅里,各种最新款式的家用电器整齐陈列,美的、创维、新飞等各种品牌应有尽有。 “和城市里一样,店里只摆样机,不用囤货,我们和厂家随时联系,网上发货,物流联通全国。”32岁的小伙子轻松说着。 如今的商业街,两侧门店大都已经过两到三次翻建,多数是商住一体的三层小楼。在卓越家电城对面,董修波刚刚又装修开业了一家高档卫浴门市。他说,现在农村人建房也都是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商贸流通必须紧跟时尚,满足人们的需求。 2012年,万北村又一次对商业街的环境进行了提升,整修道路、铺设排水设施、处理垃圾,营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 “上世纪80年代,3间门脸的租金是500元,现在,转让价已涨到10万元。”言语间,董可成十分自豪。“让群众致富,我们不只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小村办起邯郸第一家合资企业 距万金商业街不远,是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 一个位置偏僻的冀南小村,却矗立着一家赫赫有名的中泰合资企业。说起这家企业落户的艰辛,现任公司董事长的董可志,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开辟商业街之后,万北村又奔跑在办企业、跑项目的路上。 1986年,他们先办了一家麦芽厂,后来由于原料出现紧缺,关停了。但发展企业的火一直在董可志心中未灭。经过长达数年的奔波考察,争取银行贷款,其间,跑坏了一辆212吉普、一辆新伏尔加。1994年,投资1800万元的大名县全价饲料厂终于落成了。这是当时大名县最大的一家企业,也是当时邯郸地区的知名项目。 厂子办起来了,但技术难题是他们未曾料到的。“原以为饲料就是将原料掺和掺和,谁知道产品根本不合格。”从外地请专家,不仅需要提供高额的薪水,还得为专家单独建别墅,万北村出不起钱。为了使项目不至于刚建成就下马,董可志在一位老乡的指点下,凭着一条模糊的线索,来到北京,寻找传说中的外资合作方。 一身泥土的农民企业家,晚上住在3块钱一间的地下室里,白天却甘愿花费千元请外商到高档餐厅就餐洽谈。客人散去,结完账,他捏起小碟子里剩下的几粒腰果感叹:“这个‘大花生仁’,咋这么贵啊!” 如今,这家年产值1亿元的中泰合资企业,常年驻有外方管理人员,销售网络覆盖山东、河南等多地。 29岁的成玉磊很为自己是一名正大员工自豪。“公司给上‘五险一金’,还经常有到外地培训的机会,虽然是村里的企业,但福利一样也不少。收入高时,我们还缴纳个人所得税呢!”小伙子骄傲地说。 如今,在万北村的正大饲料、智成畜牧、金马面粉、肉联厂等6家企业上班的职工有200多人。这些员工有的是万北村的,还有相邻村的。 商业、企业为万北带来了旺盛的人流客流。如今,拥有200多户、1150口人的万北村,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1000多人是外来人口,很多江苏、浙江的客商都在万北安家置业。 建起全县第一家农村幼儿园、农村老年公寓 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光闪烁。万北村像一棵根深苗壮的向日葵,在冀南的土地上茁壮生长着。 2004年,物质日渐丰盈的万北村,又开始了对改善民生的探索。整治村庄环境,兴建图书室、医疗室,修建文化娱乐设施……轩台亭榭、书画长廊,展示出万北村在富裕之后对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 村里人都到地里和门市上忙去了,孩子要么由老人看着,要么送到亲戚家,董可志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05年,一座高标准的幼儿园在万北村落成,这也是大名县第一家农村幼儿园。村民早上把孩子送到这里,晚上再接回去。 幼有所教,老亦要有所养。2009年,专为提升村中空巢老人幸福感的老年公寓正式落成,公寓设计的形式是“四位一体”,四位老人每人一间房屋,关上房门各不相扰。公寓由万北村委会无偿提供,生活设施和费用自理。这种从实际出发探索出的养老办法,后来被很多地方效仿,成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 4月3日,在老年公寓前的广场上,曹秀英老人正和众多老年伙伴们一起聊天: “七八岁时跟着大人出去逃荒要饭,三年困难时期想着要是能吃上个高粱窝窝就好了;‘大包干’让咱吃上了白面馍,又听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只觉得这啥时候能实现呢?现在看看,住着老年公寓,每月还领着养老金,儿女们比着孝顺,这样的好时光,做梦也想不到。” 作为村两委班子里最年轻的干部,32岁的董修波感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万北村十几年只出过一个大学生,现在每年都有五六名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孩子们在开阔眼界之后,还会回到这里来,他们将给万北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而在老支书董可志看来,目前,万北村正处在重新出发、接续奋斗的关键节点。 “过去,万北村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富裕了、发展了,但近几年也和其他村庄一样面临着集体经济薄弱、农业效益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去找答案。”
|
关键词:邯郸,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