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探新路 再啃硬骨头
[编者按] 2014年,对于河北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省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艰巨任务,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凝心聚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化拓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北落地生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今起,本报推出《2014年终专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512万贫困人口、7366个贫困村。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是2013年底我省贫困地区的现实。 改革扶贫工作机制,实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大力发展富民增收产业,确保100万扶贫对象稳定脱贫。搞好整村推进,确保3688个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实现较大改观。这是今年我省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年即将过去,这些任务目标完成得如何? 1精准扶贫落实得怎么样? 7366个贫困村、512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 张南堡村现有人口395户、1044人,其中贫困人口331户、789人。村民郭飞耕67岁、初中文化、老胃病、年收入1900元,帮扶措施变种玉米为种药材,3年脱贫…… 在蔚县扶贫办主任史拥军的办公室,打开电脑里的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全县每个村贫困人口的家庭状况、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就业情况、收入、脱贫措施、脱贫时间、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等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对全县13.63万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对贫困农户实施精准扶持。”史拥军介绍,他们对有劳力有技能的农户采取产业和项目扶持;对无劳力无技能户采取引导土地流转、资产入股等措施,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脱贫;对于因病、因灾等原因致贫的,采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完善救助机制等措施帮扶。他们还制定了“户脱贫、村出列”指标体系,明确责任人,对贫困人口分类别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适时更新。 以往扶贫确定扶贫对象不够精准,确定后不进行动态跟踪,三五年不变,有的地方对扶贫对象的掌握只是大概,致使有的扶贫项目、政策、资金用在了非贫困人口身上,而真正贫困的户有的却被漏掉。 “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省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省扶贫办主任李剑方介绍,为全面摸清贫困底数,我省以县为主体,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瞄准贫困村、贫困户,逐村逐户摸情况,切实弄清贫困对象、贫困程度、贫困原因、脱贫途径、帮扶主体等情况,目前全省7366个贫困村、512万贫困人口已全部建档立卡,并完成了信息数据录入。 “摸清家底,查清穷根,动态管理,扶贫就可以有的放矢,确保国家扶贫政策、项目能够惠及最贫困的人。”李剑方说。 2扶贫款使用有哪些创新? 探索由资金到户、项目到户向资本到户、权益到户转变的路径 丰宁满族自治县满堂村没什么产业,是不折不扣的贫困村。村民潘润树告诉记者,去年,国家给每个贫困户下发了5000元扶贫资金,面对这笔钱,他不知如何处置,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潘润树的5000元扶贫款入股了缘天然乳业有限公司,今年拿到1000元分红。 “这种通过股份合作改进扶贫资金使用的方法,在赤城县、阳原县等不少地方推广利用。”李剑方介绍,赤城县黎家堡村用政府扶贫资金和土地入股,与生猪养殖公司合作,去年村和贫困户从企业盈利中分红140万元,农民每月还可获工资性收入2000多元。阳原县用近1000万元的扶贫资金,购置缝皮机5673台发放到户,依托龙头企业组织贫困家庭的闲散劳动力搞加工,每户年增收1.5万元左右。 这些年,各级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小,资金大多分散发放到各个贫困户,虽然确保了扶贫资金到人到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形不成气候,甚至越搞越小,最后项目没了、资金也没了。而股份合作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扶贫资金由过去的直接到户,变为现在的项目到户、资本权益到户。这一合作模式,采取农民最低保障收益与股份盈利分红相结合,在经营过程中低于最低保障收益时,企业按最低保障收益标准分配给农民,高于最低保障标准时,按实际股份利润分红,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既保证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也保证了贫困群众增收持久化。 在坚持管好用好专项扶贫资金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探索通过扶贫资金撬动金融和民间资金,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12年—2014年连续三年给予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县和阜平县每县每年5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建立融资担保平台,撬动金融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有效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贫困村生产生活有啥改变? 3688个贫困村水、电、路、讯、房、校、医、环境整治大改观 今春,远在尚义县的贫困村红土梁村迎来了华能邯峰电厂的帮扶队,修砂石路、打饮水井、建养殖场,结束了多年来群众到几里外拉水吃的历史。原来坑坑洼洼的山路变成了砂石路,村里的养殖业开始起步,偏僻的小山村焕然一新。百姓一扫愁容,眉开眼笑。帮扶队和贫困村结对子,村子不脱贫,帮扶不撤退。 万全县沙地房村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较差的偏远贫困山村。以前村街道两旁的院墙破烂不堪,白天垃圾满街,脏水横流,夜间黑灯瞎火,关门闭户。省农业厅帮扶队的到来,改变了沙地房村的面貌,主要街道和乡间道路硬化拓宽,新打机井、改造村内饮用水老化管道,修建垃圾收集池、配备垃圾清运车,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休闲广场。村容村貌的变化,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村干部和群众发展经济的信心。 以省委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为平台,今年,我省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省级共安排548个单位,帮扶858个贫困村,各市、县派驻驻村工作队6508个,将列入规划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帮扶范围。李剑方介绍,驻村帮扶队主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落实责任,重点解决村内水、电、路、讯、房、校、医、环境整治等十方面实事,通过扎实推进贫困村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电网升级改造、危房改造等工作,让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明显改善。 道路硬化了,自来水入户了,民居改造了,村庄绿化了,今年全省有3688个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实现较大改观。 4今年有多少人脱贫? 产业扶贫硕果累累,完成百万人口稳定脱贫目标已成定局 “要想富得快,跟着扶贫办种大棚菜。”阜城县北伊家村村民伊国强站在一人多高的樱桃西红柿秧间,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种大田作物一年亩收入也就千数块钱,如今种植大棚樱桃西红柿亩效益在1.5万元左右。”有了产业,伊国强不仅今年有望脱贫,还成了种菜大户。 阜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未发展设施瓜菜产业前,当地群众守着一亩三分地,土里刨食,靠天吃饭。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介绍,如今,通过用工业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捆绑”起来统筹规划发展,庄稼地里“长”出了工业。截至目前,香港享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1家企业,到阜城县投资设施农业及其产品深加工,带动10个乡镇、25个贫困村,3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走上富裕路。 按照不同区域确定扶贫攻坚不同产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思路,我省各地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推进扶贫开发,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壮大富民产业,涌现出曲阳县“四万一千”山区开发、威县现代生态产业等扶贫模式。太行山区优质干鲜果品产业带、黑龙港地区“富民大菜篮”、燕山地区食用菌产业集群、坝上地区错季蔬菜等一批成规模的扶贫产业片区,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夯实了基础。 今年,全省直接扶持20万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新增林果21万亩,发展设施瓜菜30.6万亩,发展食用菌大棚4600个,新增肉鸭存栏500万只,新增肉鸡存栏360万只,新增奶牛存栏1.6万头。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地方初步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带动、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产业新格局。 今年,共有2146个“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现脱贫出列,完成减少100万贫困人口的任务目标已成定局。 |
关键词:扶贫|贫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