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仿:巾帼从不让须眉 柔肩托起富民梦
高票当选城根营村第一位女村主任 1979年刘佩仿出生于黄旗镇潮河源村。父亲当了30年的村支书,潮河源村成为县里最早修水泥路、通自来水、建博物馆的村庄。父亲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刘佩仿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默默的生根发芽。 曾经刘佩仿有着一份令人羡慕而稳定的工作,她每天在新华社培训基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而面对一手带大自己又病情加重的爷爷,刘佩仿不顾家人劝说选择了回到家乡,一边照顾爷爷一边创业。 从北京购置新型打字复印机,在村里开起第一家电脑服务部;看到有公司在这里搞萝卜种植出口,承包二百多亩地并实践出新的种植方法;买翻斗车在外省跑运输,刘佩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适时把握各种市场信息,短短几年间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 高挑的身材、朴实的衣着、急促的语速,站在眼前的刘佩仿展现着与她成功经历相呼应的精明干练。这时的刘佩仿已与黄旗镇城根营村的小伙喜结良缘,成为城根营村人见人夸的能干儿媳。 “你儿媳妇把家里日子过得这么好,操办起村里的事情也差不了!”2011年适逢村里选举换届,村民们一心盼望选个能人当村干部,村民代表一次次上门劝说刘佩仿的婆婆让她回来参加选举。 面对已步入正轨的事业,刘佩仿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可是看着柜子里大大小小曾经记载父亲荣誉的证书,回想着父亲无怨无悔为村里做过的每件事,刘佩仿选择了回报。 “既然大家选了我,就是相信我,我绝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家里日子是怎么过起来的,我就要把村里的日子怎样过起来。”最终,刘佩仿高票当选为城根营村第一位女村主任。一个村,900余人的生活自此因为一个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支点”——致力为民谋福祉 在外闯荡多年后回到村里,环境还跟当初嫁入村时一个样,低矮的房屋、残垣断壁的院落、泥泞而狭窄的道路。“改”——这是刘佩仿上任后心中浮出的第一个字。 城根营的街道改造扩建,要拆除相应农户的住房和畜禽圈舍。村民的拆迁赔偿,成为街道改造的瓶颈。“一家一户的说,一个一个的做思想工作,为了做好合理赔偿让村民满意,刘佩仿没少费心思。”村会计何长江说道。 街道改造项目启动后,刘佩仿转型成为全能“项目负责人”,集规划、设计、后勤保障于一身。白天4点起床,她盯工程看设计,和帮扶组一起跑部门要资金;晚上10点到家,她想方案做设计,琢磨着如何建设更具韵味、更节省资金。 儿子大雨天放学没人接送,躲在县医院避雨睡着了,被好心人送回家;父亲出车祸骨折了,为了争取资金,接到电话的刘佩仿也无法及时去看望……家人埋怨的背后是刘佩仿偷偷拭去的眼泪,是新农村的旧貌换新颜。 眼看着改造工作已近尾声,一波平了一波又起,村民们在大门安装上出现争议,各家都要按自家尺寸安装。刘佩仿算了一笔账,统一尺寸既可以降低成本又便于安装。她按照村里风俗,带着门尺挨家挨户去量,使长宽高都是“吉”字,城根营村的“门面”最终有了着落。 矗立村头,设计新颖,长城造型的村庄标识古朴典雅,彰显着山村的深厚文化内涵;新砌的长城垛,与各家各户的红墙灰瓦交相辉映,就地取材的虎皮墙给村庄增添了独特美感;宽敞明亮的村民服务中心,漂亮温馨的幼儿园,还有那新建的露天戏台……一幅新农村画卷,在城山梁古城脚下徐徐展开。 “跑资金、拉项目、搞建设,这么短的时间,一个女人能解决各种问题,把城根营建的这么好,真不容易!”仅仅5个月时间,一座破旧山村完美蜕变,村里老老少少无不对刘佩仿竖起大拇指。 “村庄面貌的改造,提升了村容村貌,也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让城根营村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群众富裕的道路。”刘佩仿不愿让乡亲艳羡邻村的好生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 “搞农业种植不容易,小农思想束缚了大家的手脚。”刘佩仿叹了口气说。2014年,利用县里的扶贫政策,刘佩仿和大家商议,各家出6万元建大棚。但投资风险让大家畏首畏尾,不敢拿钱投资。面对僵局,刘佩仿带头拿出10万元,提出了“赚钱了,各建棚户均分收益,并给予贫困户分红,赔钱了,村两委成员个人承担”的建棚原则。 “跟着刘书记,这日子过着靠谱!”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有意愿的村民先建起第一批大棚,刘建春就是他们其中一员,大棚里累累的西红柿映红了他的笑脸。一年下来,靠着两个大棚,刘建春挣了4万多元。 看到经济效益,其他村民终于放下包袱,城根营的蔬菜大棚也随之扩大到240亩。为了保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还成立了城美种植合作社。 “利用国道111线贯穿全村的沿线经济,铁路客货站、煤炭储货场的交通优势,我们要建设新民居,打造物流园区,进行坡地改梯田,把城根营村建设为集农家旅游+农业产业一体化为一体的新农村。”站在城根营村的规划图前,刘佩仿对城根营村的未来信心满满。 |
关键词:宁,脱贫攻坚,村支书,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