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姓“农” “三下乡”义不容辞
近段时间,一个名字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并在人们的心中广为传颂,那就是——李保国。他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更是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创造出的成绩,离不开百年农大的培育,更离不开农大几十年来“太行山精神”的滋养。在河北农业大学,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优秀师生,常年深入农村、扎根农村,把最新成果、科学技术和贴心服务送到农民身边,为农民脱贫致富而奔劳奉献,让“三下乡”工作的常下乡、常在乡真正落在了实处。 一、形成体系,常年服务生产一线 提到该校多年来一直开展的“三下乡”帮扶工作,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满怀深情地说:“我们深知,河北农业大学姓农,服务‘三农’、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成立了由17个专业组、260名专家组成的科技下乡工作专兼职队伍,涵盖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开发、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三百余万元,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成果下乡、智力下乡、技术下乡。近3年来,共派出专家教授、硕博士、大学生1500多人次,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600多期,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0多万人次,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500多项次,建立示范村、示范点100多个、示范户500多个,印发科技资料、明白纸150万分,为贫困县赠阅农业科技图书、杂志8000余册,为贫困县乡村引进项目30多个,引进新品种、苗木100多个,为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活力。 学校还设有专门机构——科教兴农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全校的科技服务工作,形成了全员重视、专家领衔、团队支撑、专款保证的“三下乡”服务体系。 二、技术下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精心筛选20多项适用性技术,在全省建立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养示范户5000多个,以点带面,累计实现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2016年3月2日,虽已是初春,但张家口市怀来县依然寒意逼人,河北农业大学的周宏宇、解金斗、王爱斌3位教授来到北辛堡镇蚕房营村,走进“三优苹果”种植户果园,现场指导春季施肥、剪枝、拉枝等技术,并进一步开展现场培训,当天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就有近百人。 据了解,“三优苹果”是河北农业大学提出的“三优一体化苹果矮密栽培技术模式”,即优良品种、优良砧木、优良栽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之一。农大的教授们将这一技术大力推广到全省地区,为当地农民创造高效的经济效益。 保定市曲阳县干河铺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农大师生采用“三优苹果栽培模式”,在村里建起“曲阳红”苹果示范园。2013年,该村成立了“曲阳红”苹果种植合作社,实现每亩纯收益1万元,人均纯收入提高4000元以上。如今的干河铺村已发展苹果种植4万亩,形成区域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 |
关键词:三下乡,农大,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