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山东省兖州市立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窄、总量小,村集体无钱为群众办事的实际,探索出了“村企联姻、村局联建、村村联创、村镇联动”的“四联模式”,撬开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阀门”。
“村企联姻”让村集体不再“囊中羞涩”
“颜家村党支部与嵫山水泥厂党支部结成了‘村企共建’对子,村集体注册成立‘颜兴运输站’,利用双方联建关系承接水泥厂的产销运输工作,村集体年可增收35万余元。”日前,谈起村企共建的好处,该村党支部书记颜世水高兴地向笔者介绍说。
近年来,兖州市一直在寻找“村企联姻”兴企富民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8个村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和合作社建立村企联建项目160多个,有的一个村与周边三四个企业结合,村“两委”主动出击,找“共建对子”,企业也优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在家门口也挣到了工资。
“村局联建”激发村集体增收活力
新兖镇牛楼村是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驻村联系点,在驻村工作组的规划建议和支持帮助下,牛楼村投资建设了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的花鸟鱼虫市场和钢材市场,吸引了100余家客商落户,吸纳本村和邻村400余人就业,直接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将原本闲置的土地变成了富民强村的“聚宝盆”。
兖州市以开展“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为契机,组织91个市直部门与161个村结成“帮扶对子”,选派49名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镇街抓经济薄弱村,在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带着项目进村庄”已然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市直帮扶单位的共识。活动开展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全市新上村级集体经济种养殖项目165个,新上工副业项目93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村村联创”共唱村集体发展大戏
兴隆庄镇道沟社区是由四个搬迁村组成的5000人大社区,社区整体搬迁后,原旧村址和其他耕地因采煤塌陷形成了近3000多亩的水面,社区三个村充分利用水面大、环境好、无污染等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养殖、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农业项目,年增加集体经济40余万元。
富不富,看支部。兖州市打破按行政区划孤立发展的单一格局,采取“村村联创”的模式,将56个经济弱村党支部整合到9个中心村党总支,在弱村获得资金、人才等支持的同时,也解决了中心村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小等问题,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组团发展。
“村村联创产生了‘1+1>2’的效应。”兴隆庄镇党委书记栾涛说,“‘班子联优、实力联强、党群联心、村村联富’,集体经济的‘后进村’一个个都变成了‘后劲村’。”
“村镇联动”为村集体发展上保险
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兖州市将村级集体经济的民主决策及财务公开列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把强化村级“三资”管理纳入镇街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直接与村干部的年终考核、工资相挂钩,对村务公开工作不力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各镇、街道在每个村组织村民推选责任心强、有理财能力的村民代表组成村民监督委员会,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实施村集体经济公开“五统一”,真正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系上了安全带。
“以前咱们是干事怕群众不理解,现在有了集体经济审计,咱们村‘两委’可以甩开膀子干事了。”皇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军说。“亮了集体家底,翻了干部箱底,明了群众心底”成了当下兖州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鲜明写照。
刘国锋张美荣许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