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不成扶贫任务不收兵———新春再访马金平
河北新闻网http://www.hebnews.cn2012-02-09来源:河北日报
本报记者邢杰冉
2月4日,元宵节前,曾在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的马金平再次来到这里,看望梦里都挂念的乡亲们。下村扶贫时,他是石家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一名普通干部,现在已经退休。
上午10时马金平一到,在村文化广场上锻炼、跳舞的乡亲们就围了过来,67岁的于登玉老大娘拉着马金平的手不肯放,脸上乐开了花:“又回来啦,俺们都挺挂念你。要不是你,俺们哪能喝上清水、用上这么宽敞的文化广场!村里的路面也硬化了,出门再也不怕摔跤了!”
刚退休不久的小学教师李文翠说:“老马,告诉你个好消息,现在咱村考上重点中学的娃娃越来越多了。多亏你帮助整修了教室,娃娃们冬天上学再也不受冻了。”
村民们为啥欢迎马金平?他来扶贫前,村民们一直喝“浑泥汤”度日,是他带头自掏5000元修井,村民们才喝上甘甜的清水。
记者在村里一个路口的石碑上看到,“晴天人难行,下雨水不通。垃圾满街是,矛盾更重重。硬化此大街,全凭马金平。”在马金平的带领下,村里800米长的路面得到硬化,“晴天穿雨鞋”、“老人不出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村民们把这条街命名为“金平街”。
82岁的张清菊大爷现在每天都拄着马金平送给他的拐杖在街上踱步。他说:“以前俺可不敢出门,一脚泥一脚粪,也怕摔跤。现在路修好了,排水沟建起来了,村民们再也不为‘西家雨水灌了东家屋,东家挡土堵了西家路’吵架了。矛盾点消除了,村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马金平关切地问大家元宵节怎么过。“家里还有十来斤肉没吃完呢”、“招呼上姐妹们来文化广场敲大鼓、扭秧歌”、“等儿女们回家后,商量着今年再多养10头牛”……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
在对面小土坡上闲聊的养牛户、56岁的刘瑞芹看见了马金平,不顾坡高路陡,“抄近道”深一脚浅一脚跑到马金平身边,说什么也要拉着他到家里坐坐。记者跟过去一看,水泥砖铺就的小院,160多平方米的新房,电脑、空调、采暖炉、新型沼气池厕所一样都不缺。自从马金平带领村民建设了标准化奶牛小区后,刘瑞芹和丈夫张金明瞅准机会在小区养了24头牛,光去年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她高兴地说:“原来牛养在院子里又脏又臭,产的奶还没人收。现在牛都集中在奶牛小区养了,家里干净多了。”
承包奶牛小区的张二用看着小区里一头头健硕的奶牛,计划今年再把奶牛数量翻一番,达到860头。在马金平帮助下建立起的标准化奶牛小区和挤奶大厅,已成为全村致富的主要来源。除了养牛,马金平还给村民规划了一条又一条“致富路”,养鸡、养蜂、养羊、外出务工……中王庄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这次回来,感觉村里的新房越盖越多了。”马金平关注着村里的变化,谁家住在哪条街,大门冲哪边开他都一清二楚。春节前,他和所在单位石家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村民们带来价值一万多元的书刊、文具等。“老马,村民们手里有钱了,咱村85%的人都翻盖了房子,还有10来户连汽车都买上了。”村委会主任张胜军说。
这次马金平来村里,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帮着村委会谋划村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村党支部书记张六群兴致勃勃地跟马金平讨论着村里的发展蓝图:第一年,给村里的街道全部装上路灯,再装几部监控器;第二年,修一座水塔,把村北通到奶牛小区和养鸡场的道路全部硬化;第三年,争取把村容村貌规划建设得更好。
“我提个建议,咱们在富起来的时候不要忘了抓思想建设,多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要更加重视娃娃们的教育。”马金平说。“监控器的事包在我身上,回去后我帮着咱村联系联系。”与马金平同行的石家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张继宏说。
“老马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来这穷乡僻壤,一住就是三年,还自掏腰包帮村里打井、修路。现在的好日子俺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张胜军感动地说。
2005年,马金平不顾疾病,主动要求到行唐县城寨乡最穷最乱的村扶贫,一干就是三年。他排除万难带领大家打井、修路、建排水沟、建奶牛小区,解决了村民饮水难、行路难,带领大家走上了靠养牛增收致富的道路,将这里建设成了整洁、富足、祥和的美丽家园。
“扶贫这几年,我曾经无数次掉眼泪,遇到的困难比九九八十一难还要多。但是没完成组织交给的扶贫任务我绝不退缩。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坚持了下来,单位也为我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在我已向市扶贫办递交了报告,要求继续扶贫,用我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马金平动情地说。
“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扶贫工作中,马金平都是一个乐于助人、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人。在中王庄村扶贫,他一个猛子扎下去,直到全村人真正走上致富路,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张继宏这样评价,“不过,马金平不是一个人在扶贫,我们单位早已和中王庄村结成帮扶对子,永远做他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
|